“孩子”与“自我”,母亲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三个惠灵顿母亲的讲述
“母亲”这个角色在人类生命的延续和传承中,毫无疑问扮演着不可撼动的重要角色。从婴儿时期的基本认知能力发展,到幼儿的启蒙教育,再到孩子长达数十年的学校教育……很多人都会不禁感叹母亲对孩子全方位的悉心照料持续时间之久付出精力之多,特别是在“教育“这件事上。
那么,“孩子”与“自我”,哪个才是母亲最伟大的事业?这可能是每个母亲从孕育之初就会思考的问题。她们各自的答案,有时决定了她们往后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今天是母亲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除了歌颂母爱,或许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走进她们的内心,去了解一个母亲对于自我、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所思所想。今天,我们就与惠灵顿(中国)旗下学校的三位母亲聊了聊她们教养孩子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思考:
她们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们期待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她们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三个母亲
Jack妈妈
高管妈妈,掌管全球贸易家族企业
孩子Jack目前在天津惠灵顿国际课程中心
就读高二
Yichen妈妈
上海惠立学校创校家长 ,全职妈妈
孩子Yichen目前在上海惠立学校就读初一
Hanni妈妈
杭州惠立学校创校家长,全职妈妈,育有两娃
姐姐Hanni目前在杭州惠立学校就读初二
弟弟也即将入读杭州惠立幼儿园
她们期待孩子
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父母被问及想要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才不会被焦虑裹挟,被嘈杂的声音淹没,因为父母坚定不移地明确,孩子最终要去到哪里。
注:以下第一人称讲述
Jack妈妈
“可能与我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关,与孩子父亲一起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业,一路遇见过太多挑战,所以我希望Jack一定要积极向上,尊重自己的本心,能够顺应未来世界的不断变化,并且勇于承担责任。”
Yichen妈妈
“我对Yichen的期望四个词:健康、积极、关爱、包容,总结来说是‘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心智’。对事物保持好奇心,积极地面对新事物和探索未知。关爱包容,以谦和沉稳态度海纳百川。”
Hanni妈妈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很多。我希望Hanni能开心、快乐、自信、坚强、知足、感恩等等,但这只是我的期望。她将来能成为怎样的人,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现在所受的教育。”
她们期待给到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
如Hanni妈妈所说,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教育。孩子从三岁入读幼儿园起,系统性的学校教育正式开启。也因此,几乎所有为人父母者,皆为孩子的“择校”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 ,这三位母亲期待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又是如何为孩子择校呢?
注:以下第一人称讲述
Jack妈妈
“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延展”
“Jack初中毕业后,我们希望给到孩子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开始物色国际化学校。
对于天津惠灵顿国际课程中心,算是Jack‘一见钟情’。高一入学笔试环节一结束,孩子就告诉我想选择惠灵顿。问他原因,他说以往的老师告诉他,如果考试答题过程中有不会的题目,可以猜答案,而只有惠灵顿的老师告诉他,有困惑的题目可空着不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成绩。
孩子的反馈,让我觉得惠灵顿的教育真实且诚实。此外,惠灵顿所倡导的全人教育,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不去遏制孩子的本性,包容、积极、尊重,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延展。
举个例子:Jack马上面临升学考试,从来没有绘画基础以及计划攻读商科的他,却选了一门A Level绘画课程。我跟孩子父亲有所顾虑,毕竟这不是他的擅长。
孩子的回答消除了我们的顾虑,他说虽然自己未来要从事商科,但绘画能给他带来观察世界的另一视角。他坚信,相比只会考试的学生 ,大学会喜欢视野更多元的人,并且他也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并做好了预案。
和这样的孩子,一起走在街上,实在是我的骄傲!”
Yichen妈妈
“让孩子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Yichen小学毕业后,我们希望能够给到他更开放的学习方式,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惠立是家校价值观共鸣的选择。孩子入读惠立将近两年,我对惠立最触动之处在于惠立的‘融合”,它让我看到了双语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第一个融合是中西教育理念的融合,在课纲上达成高度融合。惠立严格遵照了中国教育系统的课纲要求,并且融合来自惠灵顿英式教育的精华部分。
第二个融合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跨学科。在惠立,似乎任何两门学科甚至三门学科之间都可融合。学科间的融合不仅帮助孩子更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第三个融合是规则与自由的融合。惠立的全人教育理念,崇尚保护孩子‘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弱化‘规则’的界定。
学校的幸福关怀体系(Wellbeing Programme)课程非常让人惊喜。每周一节独有的‘幸福课’,从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世界观、目标和意义等方面,系统性塑造孩子优秀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终身受益。”
Hanni妈妈
“启发孩子受益终身的思维方式”
“在开始为孩子考虑中学时,朦胧中对未来初中的期望是学校能更注重素质教育,关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但是当时在杭州符合我们期望值的学校非常有限。
在最初与惠立的接触中发现,学校的课程设置,办学理念与我们的期待非常吻合。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惠灵顿在上海天津已经有成功的办学经验,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惠立。还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孩子参加完学校的交流活动后,老师幽默风趣的态度让她印象深刻,所以惠立是我和孩子共同的选择。
进入惠立后,我们感叹学校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刻在墙上的一种口号,它是浸润式的,无处不在。比如孩子不止一次提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极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惠立有很多活动能激发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也学会更加认同他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期待的教育,我会用‘启发’。只有‘启发’孩子的思维方式,才能调动她学习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惠立的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如此。”
她们期待自己
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女性成为“母亲”后,“孩子”和“自我”,常常会被社会舆论放置到一个天平上。曾有人说道,“多一分母爱,就失去多一分自己”。那么,惠灵顿学子的妈妈们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她们又如何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注:以下第一人称讲述
Jack妈妈
“不要为了孩子放弃自我”
“我从来都是全天候工作,在生完Jack第6天就复工,所以从小给到Jack的陪伴时间真得很少,一直是见缝插针地进行。时间上未能长期陪伴,但是我一定力求满足孩子心灵上的需求。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在飞行出差,不管走到哪,我都保证跟孩子视频。大概足够用心,孩子到今天也成为了我所期待的样子。
不过虽然今天自己事业上小有成就,但孩子带给我的成就感仍然最大,甚至有时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业就是孩子。因为有了孩子,让我的奋斗更有意义,他在见证我的成功和得失。
孩子跟我之间有个共识,母亲不需要为他放弃什么。有一次我问Jack,他希望妈妈回归家庭吗?Jack的回答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妈妈,你能回家照顾我自然最好,只是对妈妈不公平,并且妈妈你的责任不仅在于我,还有更多人。
其实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上班族妈妈,都是一种选择,这是全世界的母亲所面临的共同命运。但如果选择成为‘全职妈妈’,母亲觉得有所牺牲,那么不要为了孩子放弃自我,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所要做的是成为跟孩子一起共同进步的‘母亲’。”
Yichen妈妈
“全身心投入母亲当下的角色”
“我在Yichen小升初择校阶段,选择成为全职妈妈。我的人生基本以十年划分阶段,20岁意气风发、不断试新;30岁渐渐沉稳、在职场精进;40岁有机会回归家庭陪伴孩子,职场暂停进行反思。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我们都需要郑重选择自己最重要的关注点,并且全身心投入发现价值所在。
家庭与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门大学问。陪伴孩子成长我们获得了喜悦,同时也拥有一次新的学习机会。在孩子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总有新情况,我们有机会与他一起共同面对。同时,我们也会在孩子的变化中看见和认识自己的成长,仿佛自己又重新成长一遍。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仰视敬佩状态渐渐追赶至平起平坐,甚至在很多新领域快速超过‘老一辈’。我们在近距离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言传身教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经验、态度和方法,当然随着孩子的快速成长,更多情况下,我们却是诚挚感叹新生代们纳新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所以,专注当下,不要害怕顾此失彼。对我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营造好家庭,使得孩子对家庭充分信任并把家庭当成他们坚实后盾。”
Hanni妈妈
“各自精彩,各自承受”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在选择‘孩子’还是‘自我’时, 我有两次选择的机会。第一次我选择了‘自我’, 现在我成为全职妈妈希望能体验另一种生活。
当两种选择都尝试过后,我发现原来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作为上班族妈妈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作为全职妈妈时,每天披星戴月,全年无休,哄睡了老二,赶紧去关心一下老大。
这两种选择没有谁比谁更累,谁比谁更焦虑,只能说在某 一时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旦做了选择,就尽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各自精彩,各自承受。母爱是最无私和伟大的,这句话也是我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才真正明白。
在这里,我也想特别感谢我的妈妈,曾经为我的付出。”
母 亲 节 快 乐
这就是三个母亲的故事,有家庭和事业双丰收的公司高管,也有全身心营造温馨大家庭的全职妈妈,我们看到的只是她们与孩子之间的些许片段。
即便如此,也让我们看到了“母性”的光辉,她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智慧,在面临选择时的勇敢,以及她们各自心中对“母亲最伟大事业”之问的回答。
不得不承认,所谓 “母性”,这种源自生命最初联结带来的重要使命,的确给母亲带去更多挑战。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其《哲学的故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母性”:
母性的本能,它并非在孩子出生或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强盛;普通母亲面对新生儿与其说是新生欢喜不如说是屈从命运;爱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形成,而并非突然降临,它形成于母亲的苦心照料,直到他成长为一件象征母爱的艺术品时,母亲的心才真正被征服。
“孩子”与“自我”,“母亲”最伟大的事业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本身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无论如何,所有母亲都能如爱孩子一样爱自己。